导读: 家乡变化手抄报 (一)出生及弥月(满月): 婴儿出生后,主家在门环上照例悬挂老姜一块,红包一封,以示腥臊,不许闲杂人内进,不许乞...
(一)出生及弥月(满月) : 婴儿出生后,主家在门环上照例悬挂老姜一块,红包一封,以示“腥臊”,不许闲杂人内进,不许乞讨的人在门前逗留,以免犯冲。孕妇分娩后不出房称“坐月”或“住月”,家里随即把孕期中浸备的酒缸打开,以姜酒佐膳,叫“开酒”。主家携备酒果到婴儿外婆家报喜,外婆家即回敬姜、蛋、猪脚等礼物。婴儿面世后第三天,请老人替婴儿沐浴(俗称汤饼会),盘汤为用艾叶或柚子叶滚过的暖水。弥月前,外婆向外孙送带(背负孩子布带的土语称谓)和童衣帽,其他亲友也向婴儿送衣料或贺仪。婴儿满月,主家设姜酒宴亲友,并向亲友及邻舍分赠酸姜和红鸡蛋;延请理发师给婴儿理发“开光”。有友邻到家探访,即以黑醋姜煲猪脚赠尝。建国后,婴儿满月时分赠姜蛋仍沿旧习,其他方面的习俗多已废除。
(二)入学:旧制儿童五六岁便入学进蒙馆或私塾读书。开学的日子多选在冬季,称“开冬学”。开学时,主家制作“角仔”(以米粉捏皮,以肉料为馅,蒸熟)向亲友及近邻分送,以角谐“阁”,表示将来读书功成入阁或指“聪明乖觉”的意思;亲友则向主家赠送水纸、毛笔和墨条作礼品。开学之日,孩子多于晨前起床,穿上新衣,参神祀祖,带上用红纸皮包裹着的三本红皮书(三字经、千字文、幼学诗),内夹葱、蒜各一株,表示“聪明”、“会算”,提着写有“一路光明”、“步上青云”的红灯笼在前带领,由家人挑着装满酒食果蔗等担子,踏着晨曦上学。入塾后,先参拜孔子,再拜敬塾师,然后由塾师领着选定学位。坐下前先将带来的糯米“馎”(用糖水匀和糯米粉煎成的薄饼)放在座位上才坐下去,其用意是黏在座位上专心读书,不随便离开。接着由塾师教读《三字经》,拿着学童的手描红字格(又称开笔),然后把带来的果蔗分发给塾中的同学,蔗取互相借助的意思。民国初年开设新学制后,这种入学的旧仪式逐渐废止,但是吃糯米“馎”、分果蔗的习俗还常见,至建国后才完全废止。